阿那亚艺术中心荣幸宣布2023年度展览计划:墨西哥艺术家加布里尔·库里(Gabriel Kuri)和印度艺术家席帕·古普塔(Shilpa Gupta)在中国的首场美术馆个展将分别于春季和夏季呈现;客座策展人陈立与朴尾周(Mijoo Park)联合组织的群展“放逐之地”则计划于秋季开幕,并持续至2024年初。除此之外,阿那亚艺术中心将从其独特的建筑空间中开辟出全新的独立空间“0展厅”,以呈现更丰富灵活的展览项目。2023年,我们将分别在此处呈现中国艺术家王一一的第一场展览,出生于前苏联的瑞典艺术家阿琳娜·查伊德洛夫(Alina Chaiderov)在中国的首场展览,以及中国艺术家王之博的首场机构个展。与此同时,阿那亚艺术中心还将与阿那亚孤独图书馆联合呈现独立展览项目“海边影像”。我们将分别在2023年春季和秋季,在坐落于海滨的孤独图书馆中呈现中国艺术家韩倩以及越南艺术家阮纯诗(Nguyễn Trinh Thi)的影像个展。
加布里尔·库里的艺术实践关注“日常物”:他利用购买的、现成的、再利用的材料来研究探索理性结构和运作系统之间的关系。库里的实践常常与经济结构和层次结构中的数值分类相关,他透过物理选择和概念选择两层过程,以分类提取视觉价值和语言价值的方法来理解当今世界。
加布里尔·库里1970年出生于墨西哥城,目前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生活和工作。最近的个展包括2019年在布鲁塞尔WIELS当代艺术中心(WIELS)的展览“分类,再分类”;2014年在美国阿斯彭艺术博物馆(Aspen Art Museum)的展览“以个人名义感谢他们的契约精神”;2012年在挪威卑尔根艺术厅(Bergen Kunsthall);2011年在英国南伦敦画廊(South London Gallery)的展览“事实之后的权宜之计”;2011年在美国波士顿当代艺术学院(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的展览“没有人需要知道你萨博的价格”;2010年在德国弗赖堡艺术协会(Kunstverein Freiburg)的展览“连接点并提出观点”。
王一一1988年生于南京,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她2011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她的作品形式包含非常规培育的植物和菌菇,陶瓷为主体的混合材料雕塑,以及影像和摄影。人们通常以加工木材,观察昆虫或是检测土壤等旁观者的语境与自然相处,如何转换视角和树木共生,与蚂蚁合作,并在地下建立互联万物的网络体系?王一一把蘑菇作为她和自然世界深入交流的媒介,通过渗入宿主体内的菌丝去破解、转化和翻译它们的秘密,再将重组的信息提取出来,以蘑菇的形态展现。
展览和讲座经历包括:“ 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昆明当代美术馆 (2022);“异境古亭台-苏州园林艺术节”(2021);座谈 “与自然合作”,设计上海(2019);C2C项目-虚拟爱情的旋律(Project C2C-Melody of Virtual Love),无题艺术博览会(Untitled Art Fair),迈阿密(2015);艺术家独立研究项目讲座,费城现代美术馆(2015)。
韩倩,艺术家与写作者。于2016 年获得意大利罗⻢美术学院艺术版画学士学位,2021 年获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高等艺术造型本硕双学位。韩倩的创作关注在真实和想象、日常与他者中绵延出的交织时间与身份。通过记忆、梦境与历史为线索对个人身份和其历史展开思考,试图将她的创作作为不断往返于过去与现在的旅程。个体的经验与记忆在旅途中如同私密的线索,寻找与外部和历史身份共生的可能和对话。她的创作实践以录像、装置、行为、版画与文本为媒介。
韩倩目前的工作轴线是从自身家庭三代人的家族史出发,梳理二十世纪中国钢铁工业由北至南的迁移再造。探讨这段历史叙事背后的自然资源和政治话语的谱系,和个体命运在其中的改变,也由此开启了目前一系列基于田野的长期创作项目。
席帕·古普塔的作品包括雕塑、录像、装置和行为表演,探索了场所、人和物件是如何被定义的,并邀请我们评估关于场所和归属感的一系列概念。古普塔的作品通过欲望、冲突、安全、技术、边界和审查制度等主题来审视人的关系、主观性以及感知。她的作品是多面的,且常常是交互式的,其典型特征是利用雕塑、装置、文字和摄影等媒介,不断地展现出对音频与视觉技术的精通。古普塔认为技术是身体和精神的延伸,她对不同媒介形式的作用、心理和美学,尤其是对媒介共同制造的恐惧具有极敏锐的洞察。
席帕·古普塔出生于1976年,现生活和工作于印度孟买。1992年至1997年间她在孟买的J.J.爵士美术学院(Sir J. J. School of Fine Arts)学习雕塑。古普塔的作品曾在领先的国际机构和博物馆中展出,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路易斯安那博物馆(Louisiana Museum)、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基金会(Fondazione Sandretto Re Rebaudengo)、森美术馆(Mori Museum)、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爱沙拉艺术基金会( Ishara Art Foundation)、基兰·纳达尔博物馆(Kiran Nadar Museum)和德维艺术基金会(Devi Art Foundation)。
阿琳娜·查伊德洛夫的作品探索着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她通过雕塑作品中的位移与运动,探讨物质、时间、身体和空间等主题。她细微而脆弱的雕塑和装置作品被置于一个特定的观念传统中,强调一种强有力的物质存在。从自身经历以及自我表征的多面性出发,查伊德洛夫将我们的目光转向一种氛围——一种更广泛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阿琳娜·查伊德洛夫1984年出生于前苏联的列宁格勒,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瑞典生活。她目前生活和工作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与哥德堡。她近期的个展包括:“修补一个破碎的世界”,Sörmlands博物馆,瑞典,尼雪平(2018);“方舟”,巴塞尔艺术展艺创宣言单元(Art|Basel Statements),巴塞尔(2018);“造就新的记忆”,里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Castello di Rivoli 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意大利,里沃利-都灵(2016)。她曾获得2015年的“意利呈现未来奖”(illy Present Future Award 2015)。
流动性从来都不稳固,它本就脆弱且具有不确定性,这也迫使着我们去质疑地理的边界。随着世界的日益分化和流动的限制,我们生活在不稳定性中,并在徘徊和中间状态里变得习以为常。通过社群的多重维度,展览“放逐之地”讨论当下流动性的困境,并重新审视个体性与共识的关系,从而使得我们对过渡状态和不可预知的时间性进行想象与逃离。
此次展览由客座策展人陈立与朴尾周(Mijoo Park)共同组织。
陈立,独立策展人和研究者,现生活并工作在中国北京。他曾于魔金石空间担任研究主管,并在香港与内地从事独立策展。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地缘政治、表演性及流动影像,探索身份与主体的复杂性,及其如何超越地理的界限。陈立曾策划“比赛继续、舞台留下”(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9)、“今天应该很高兴”(泰康空间,北京,2019)、“世变”(Para Site,香港,2016)、“他/她从海上来”(OCAT,深圳,2016)等展览。陈立参与了多个国际驻留项目:2016年亚洲艺术文献库研究者驻留;2019年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国际研究者项目驻留;2019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纽约策展驻留奖助金。
朴尾周(Mijoo Park),独立策展人和研究者,现工作生活于韩国首尔。她在韩国组织了话语平台“Bul-teok”,并在2014至2021年管理艺术家自办学校RAT School of ART。她的策展实践主要关注并调查机构模式以及不同机构对可持续艺术实践的作用。她曾策划展览“非暗即黑”(Weekend,首尔,2020)、安养公共艺术计划(助理策展人,APAP6,韩国安养,2019)、“无所不在”(ONE AND J. +1,首尔,2018)、“Wishy-washy Bodies”(A中心,温哥华,2017)、“传统的频率”(副策展人,广东时代美术馆,仁川艺术平台,旧金山卡蒂斯特,2020-2021)、“祖母”(Post Territory Ujeongguk,首尔,2022)。她的学习经历包括:第七届光州双年展国际策展人课程(2016)、萨尔茨堡夏季学院(2017,奥地利)、ARKO策展人创意学院(2017)和山区艺术学院(2019,洛杉矶)。
王之博1981年生于浙江,现生活和工作于杭州和柏林。她的创作实践探讨了绘画中如何拉伸,浓缩,扭拽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和复杂性,借以探讨二维视觉在表达维度空间的可能性,以及人类视觉经验的演进在画面的体现。她的个展先后在纽约军械库(2013),马凌画廊(2016/2018),北京画廊周(2021)展出;她的作品也曾在悉尼Penrith Regional 画廊(2014),巴黎Villa Vassillieff,广州时代美术馆(2017),柏林时代艺术中心(2019),伯尔尼Schloss Oberdiessbach(2021),罗马Rolando Anselmi画廊(2021)展出。
阮纯诗是一位电影人和艺术家,生活工作于越南河内。她的实践超越了电影、纪录片、录像艺术、装置和行为表演之间的界限。她目前的创作焦点在于探索声音和听觉的潜力,以及图像、声音和空间之间的多重关系,并对历史、记忆、生态、再现和未知抱有持续的兴趣。阮纯诗通过获取不同的图像媒介,并使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创作,来源包括她自己的音频和视频记录、旧影片、明信片上的静态图像、摄影、新闻影像、好莱坞电影和民族志镜头。她也对将新的媒介纳入当前作品充满兴趣,包括有机材料和自然力。
近期展览包括: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第九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第二十一届悉尼双年展,以及第十三届里昂双年展。2009年,阮纯诗在河内创立了一个专注于纪录片和移动影像独立机构“Hanoi DOCLAB”。